-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技术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技术资料
2015年版中国药典BET法
[所属分类: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7-4-19] [发布人:管理员] [阅读次数:] [返回]
《中国药典》
2015年版BET法
2016年6月
1
《中国药典》 2015年版BET法
综述
实验
BET
2
四部通则1143
1.综述部分
•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定义及方法学分类
• 细菌内毒素标准品和检查用水
• BET操作和器具的要求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和最小有效稀释浓度的
计算 3
2.实验部分
• 凝胶法
–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 干扰试验
– 检查法
• 凝胶限度试验
• 凝胶半定量试验
• 光度测定法
–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
试验
– 干扰试验
– 检查法
4
3.2015年版与2010年版ChPBET法主
要不同点
5
明确仲裁方法
6
7
8
9
供试品溶液pH值的要求
2010年版
•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值
在6.0~8.0的范围内。对于过
酸、过碱或本身有缓冲能力的
供试品,需调节被测溶液(或
其稀释液)的pH值,可使用
酸、碱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调
节pH值。
2015年版
•必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
(或其稀释液)的pH值,一
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
后溶液的pH值在6.0~8.0的
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酸、碱
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调节pH
值。
10
供试品溶液PH值的要求
鲎试剂本身具有缓冲能力,可以将大部分供
试品的pH值调节至6.0~8.0的范围内;
对于供试品pH值的调节不是必须的;
检测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1:1混合后溶液的
pH值
11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0年版
只有当溶液A和阴性对照溶液D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
性,并且系列溶液C 的结果在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范围
内时,试验方为有效。
按下式计算系列溶液C和B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
均值(Es 和Et)。
Es=antilg(∑Xs/4);Et=antilg(∑Xt/4)
式中Xs、 Xt分别为系列溶液C和溶液B的反应终点
浓度的对数值(lg)。
当Es在0.5λ~2λ(包括0.5λ和2λ)及Et在0.5Es~
2Es(包括0.5Es和2Es)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
无干扰作用。 12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5年版
只有当溶液A 和阴性对照溶液D 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
性,并且系列溶液C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的要求时,试验方为有效。
当系列溶液B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的要
求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
13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试验有效性的判断一致;
判为无干扰的条件不同;
2010年版:
• 0.5λ≤Es≤2λ;0.5Es≤Et≤2Es;
2015年版:
• 系列溶液B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试验的要求;
14
最理想的无干扰状况,Et=Es。
表a
15
不符合2010年版要求,但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b
16
2010年:
Es=½λ;
½Es=¼λ,
2Es=λ;
Et=2λ,存在
干扰作用!
2015年:
λB=2λ,无
干扰作用!但
实际可能存在
抑制干扰作用。
不符合2010年版要求,但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c
17
2010年:
Es=2λ;
½Es=λ,
2Es=4λ;
Et=½λ,存
在干扰作用!
2015年:
λB=½λ,无
干扰作用!但
实际可能存在
增强干扰作用。
2010年版无法判断,不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d
18
2010年:
Es=½λ;
½Es=¼λ,
2Es=λ;
Et≤0.42λ,无
法判断!
2015年:
λB≤0.42λ,
存在干扰作用!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0年版的判断方法存在:
干扰
无干扰
无法判断
2015年版,避免了无法判断的情况,但
是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需要谨慎对待
判断结果,出现表b和表c的结果应调整
试验条件,重新试验。
19
凝胶半定量试验
结果判断方法
20
2010年版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平行管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
为每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所有平行管反应终点浓
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
式CE=antilg(∑X/2)〕。
若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品符合规
定。若内毒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
品不符合规定。
结果判断方法
2015年版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为每
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 如果检验的是稀释过的供试
品,则将终点浓度乘以供试品进行半定量试验的初始
稀释倍数,即得到每一系列的内毒素浓度C。
若每一系列内毒素浓度均小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
品符合规定。每一系列内毒素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
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式CE=antilg
( ∑C/2) 〕。
若任何系列内毒素浓度不小于规定的限值,则判定
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21
结果判断方法
• 2010年版:将溶液A中的两个平行管反
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与限值进行比
较,几何平均值大于限值则判定为不符
合规定。
• 2015年版: 将溶液A中的两个平行管反
应终点浓度分别与限值比较,当两个平
行结果中有任何大于限值时判定为不符
合规定。
22
结果判断方法
1/8MVD 1/4MVD 1/2MV
+
+
+
23
2010年版:
CE≥0.707L,无法判断!
2015年版:
其中有一管≥L,不符合规定。
2015年版BET法
2016年6月
1
《中国药典》 2015年版BET法
综述
实验
BET
2
四部通则1143
1.综述部分
•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定义及方法学分类
• 细菌内毒素标准品和检查用水
• BET操作和器具的要求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和最小有效稀释浓度的
计算 3
2.实验部分
• 凝胶法
–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 干扰试验
– 检查法
• 凝胶限度试验
• 凝胶半定量试验
• 光度测定法
–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
试验
– 干扰试验
– 检查法
4
3.2015年版与2010年版ChPBET法主
要不同点
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仲裁方法 | 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 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 |
操作要求 |
应防止微生物和内毒 素的污染” |
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 删除“微生物” 。 避免误解 |
细菌内毒 素国家标 准品用途 |
用于标定、复核、仲 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 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 准品的效价 |
用途增加:干扰试验及检 查法中编号 B 和 C 溶液的 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 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 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
5
明确仲裁方法
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细菌内毒素 工作标准品 用途 |
用于试验中的鲎试剂灵 敏度复核、干扰试验及 各种阳性对照 |
用于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 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 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 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 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
供试品溶液 pH值的要求 |
供试品溶液的pH 值在 6.0~8.0的范围内 |
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 后溶液的pH 值在6.0~ 8.0的范围内 |
λ c计算公式 |
λc=antilg (∑X / 4 ) |
λc=antilg(∑X/n); n 为每个浓度的平行管数 |
干扰试验 | 方法:溶液C各平行4管 | 方法:溶液C各平行2管 |
判断:0.5λ≤Es≤2λ; 0.5Es≤Et≤2Es |
判断:溶液C和溶液B的 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 复核试验的要求。 |
6
7
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凝胶半定量 结果判断 |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平行 管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为 每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 所有平行管反应终点浓度的 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品溶液 的内毒素浓度〔按公式 CE=antilg(∑X/2)〕。 若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限 值,判定供试品符合规定。 若内毒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规 定的限值,判定供试品不符 合规定。 |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的终点 稀释倍数乘以λ,为每个系列 的反应终点浓度,如果检验 的是稀释过的供试品,则将 终点浓度乘以供试品进行半 定量试验的初始稀释倍数, 即得到每一系列的内毒素浓 度C。 若每一系列内毒素浓度均小 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品 符合规定。 每一系列内毒素 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 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 式CE=antilg(∑C/2)〕 。 若任何系列内毒素浓度不小 于规定的限值,则判定供试 品不符合规定。 |
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凝胶限度 试验 |
供试品溶液:稀释倍 数为MVD |
供试品溶液:稀释倍数不 超过MVD |
结果判断:/ |
增加:若供试品的稀释倍 数小于 MVD 而溶液 A 出 现不符合规定时,需将供 试品稀释至 MVD 重新实验 再对结果进行判断。 |
|
动态浊度 法定义 |
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 浊度到达某一预先设 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 反应时间,或是检测 浊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
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浊度 到达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 度或透光率所需要的反应 时间,或是检测浊度增加 速度的方法。 |
8
项目 | 2010年 | 2015年 |
动态显色 法定义 |
动态显色法是检测反 应混合物的色度达到 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 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 或检测色度增长速度 的方法。 |
动态显色法是检测反应混 合物的吸光度或透光率达 到某一预先设定的检测值 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检 测值增加速度的方法。 |
光度法结 果判断 |
当阴性对照的反应时 间大于标准曲线最低 浓度的反应时间 |
阴性对照的吸光度或透光 率小于标准曲线最低点检 测值或阴性对照的反应时 间大于标准曲线最低浓度 的反应时间; |
9
供试品溶液pH值的要求
2010年版
•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值
在6.0~8.0的范围内。对于过
酸、过碱或本身有缓冲能力的
供试品,需调节被测溶液(或
其稀释液)的pH值,可使用
酸、碱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调
节pH值。
2015年版
•必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
(或其稀释液)的pH值,一
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
后溶液的pH值在6.0~8.0的
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酸、碱
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调节pH
值。
10
供试品溶液PH值的要求
鲎试剂本身具有缓冲能力,可以将大部分供
试品的pH值调节至6.0~8.0的范围内;
对于供试品pH值的调节不是必须的;
检测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1:1混合后溶液的
pH值
11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0年版
只有当溶液A和阴性对照溶液D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
性,并且系列溶液C 的结果在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范围
内时,试验方为有效。
按下式计算系列溶液C和B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
均值(Es 和Et)。
Es=antilg(∑Xs/4);Et=antilg(∑Xt/4)
式中Xs、 Xt分别为系列溶液C和溶液B的反应终点
浓度的对数值(lg)。
当Es在0.5λ~2λ(包括0.5λ和2λ)及Et在0.5Es~
2Es(包括0.5Es和2Es)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
无干扰作用。 12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5年版
只有当溶液A 和阴性对照溶液D 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
性,并且系列溶液C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的要求时,试验方为有效。
当系列溶液B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的要
求时,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
13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试验有效性的判断一致;
判为无干扰的条件不同;
2010年版:
• 0.5λ≤Es≤2λ;0.5Es≤Et≤2Es;
2015年版:
• 系列溶液B的结果符合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试验的要求;
14
平行 管数 |
溶液C(Es) | |||
2λ | λ | ½λ | 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平行 管数 |
溶液B(Et) | |||
SE2λ | SEλ | SE½λ | SE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最理想的无干扰状况,Et=Es。
表a
15
平行 管数 |
溶液C(Es) | |||
2λ | λ | ½λ | 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平行 管数 |
溶液B(Et) | |||
SE2λ | SEλ | SE½λ | SE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不符合2010年版要求,但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b
16
2010年:
Es=½λ;
½Es=¼λ,
2Es=λ;
Et=2λ,存在
干扰作用!
2015年:
λB=2λ,无
干扰作用!但
实际可能存在
抑制干扰作用。
平行 管数 |
溶液C(Es) | |||
2λ | λ | ½λ | 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平行 管数 |
溶液B(Et) | |||
SE2λ | SEλ | SE½λ | SE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不符合2010年版要求,但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c
17
2010年:
Es=2λ;
½Es=λ,
2Es=4λ;
Et=½λ,存
在干扰作用!
2015年:
λB=½λ,无
干扰作用!但
实际可能存在
增强干扰作用。
平行 管数 |
溶液C(Es) | |||
2λ | λ | ½λ | 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平行 管数 |
溶液B(Et) | |||
SE2λ | SEλ | SE½λ | SE¼λ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2010年版无法判断,不符合2015年版要求
表d
18
2010年:
Es=½λ;
½Es=¼λ,
2Es=λ;
Et≤0.42λ,无
法判断!
2015年:
λB≤0.42λ,
存在干扰作用!
凝胶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
2010年版的判断方法存在:
干扰
无干扰
无法判断
2015年版,避免了无法判断的情况,但
是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需要谨慎对待
判断结果,出现表b和表c的结果应调整
试验条件,重新试验。
19
凝胶半定量试验
结果判断方法
20
2010年版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平行管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
为每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所有平行管反应终点浓
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
式CE=antilg(∑X/2)〕。
若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品符合规
定。若内毒素浓度大于或等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
品不符合规定。
结果判断方法
2015年版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为每
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 如果检验的是稀释过的供试
品,则将终点浓度乘以供试品进行半定量试验的初始
稀释倍数,即得到每一系列的内毒素浓度C。
若每一系列内毒素浓度均小于规定的限值,判定供试
品符合规定。每一系列内毒素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
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按公式CE=antilg
( ∑C/2) 〕。
若任何系列内毒素浓度不小于规定的限值,则判定
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21
结果判断方法
• 2010年版:将溶液A中的两个平行管反
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与限值进行比
较,几何平均值大于限值则判定为不符
合规定。
• 2015年版: 将溶液A中的两个平行管反
应终点浓度分别与限值比较,当两个平
行结果中有任何大于限值时判定为不符
合规定。
22
结果判断方法
供试品 | D |
MV D |
反应终点 浓度 |
|
结果 | + | + | + |
+- ≥L 1/2L |
1/8MVD 1/4MVD 1/2MV
+
+
+
23
2010年版:
CE≥0.707L,无法判断!
2015年版:
其中有一管≥L,不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