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新策略实现农业废弃物生产阿维菌素的绿色制造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7-28] [发布人:杨晓燕] [阅读次数:] [返回]
新策略实现农业废弃物生产阿维菌素的绿色制造
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创新任务团队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固体发酵,实现阿维菌素绿色高效生物制造的新策略。
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全球生产量与使用量最大的生物源农药,全球年需求量约5000吨,市场规模突破3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唯一生产国。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规模化液体发酵是阿维菌素的主要生产方式,然而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成本的现状,制约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考虑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团队探索了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固体发酵这一阿维菌素绿色高效生物制造的新策略。
研究通过对常见工农业废弃物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可用于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的培养基最优成分种类(麦麸、玉米芯、甘蔗渣、蚯蚓粪等)及其含量。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发现,基质含水量、氧传质是影响阿维菌素固体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在78.5%的基质水含量与25%的接种量条件下,固体发酵效率最高。
为了探索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的可应用性,研究探索了浅盘连续发酵策略,可实现四轮重复批次稳定性发酵,显著缩短发酵延滞期,阿维菌素B1a产量达到3.83 mg/gds,综合测算成本相比液体发酵降低8.38%。
此外,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物也有作为微生物农药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应用潜力。该研究拓展了阿维菌素绿色生物制造新模式及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为链霉菌属其他农用天然产物绿色生产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杜国忠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珊珊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向文胜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5.132625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创新任务团队在《生物资源技术》(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固体发酵,实现阿维菌素绿色高效生物制造的新策略。
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全球生产量与使用量最大的生物源农药,全球年需求量约5000吨,市场规模突破3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唯一生产国。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规模化液体发酵是阿维菌素的主要生产方式,然而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成本的现状,制约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考虑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团队探索了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固体发酵这一阿维菌素绿色高效生物制造的新策略。
研究通过对常见工农业废弃物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可用于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的培养基最优成分种类(麦麸、玉米芯、甘蔗渣、蚯蚓粪等)及其含量。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发现,基质含水量、氧传质是影响阿维菌素固体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在78.5%的基质水含量与25%的接种量条件下,固体发酵效率最高。
为了探索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的可应用性,研究探索了浅盘连续发酵策略,可实现四轮重复批次稳定性发酵,显著缩短发酵延滞期,阿维菌素B1a产量达到3.83 mg/gds,综合测算成本相比液体发酵降低8.38%。
此外,阿维菌素固体发酵物也有作为微生物农药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应用潜力。该研究拓展了阿维菌素绿色生物制造新模式及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为链霉菌属其他农用天然产物绿色生产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杜国忠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珊珊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向文胜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5.132625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