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研究首次探究骨髓正常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价值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8-8] [发布人:杨晓燕] [阅读次数:] [返回]
研究首次探究骨髓正常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价值
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高度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仍不可治愈。骨髓中正常浆细胞(NPC)与异常浆细胞常互相竞争克隆优势,在浆细胞疾病的恶性转化和疾病侵袭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阶段,NPC数量或比例变化或可反映缓解深度的变化和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安刚、邱录贵团队依托于中国首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首次探究骨髓残存NPC在MM不同疾病阶段的临床价值,并提出以NPC为基础的MRD动态分层新体系。相关研究发表于Leukemia。
据悉,该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多发性骨髓瘤(NICHE-MM)子队列中的1363例MM患者和近5000份序贯骨髓流式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初诊或复发时骨髓中较高的正常浆细胞比例(≥5%),常与相对惰性的临床特征相关,并提示良好预后;在MRD阴性节点,骨髓中较高的正常浆细胞比例(≥0.22%)常反映免疫重建并提示更优的临床结局;而在MRD阳性节点,相较于残留肿瘤浆细胞水平,根据NPC占比(<50%、50%-90%、≥90%)评估缓解深度更为精准有效。同时,基于NPC占比变化所构建的动态MRD分层体系,可实现更加精准的预后分层并指导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证实了骨髓残存正常浆细胞不仅是MM危险分层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同样可在骨髓瘤MRD再分层和动态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4-02366-9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高度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仍不可治愈。骨髓中正常浆细胞(NPC)与异常浆细胞常互相竞争克隆优势,在浆细胞疾病的恶性转化和疾病侵袭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阶段,NPC数量或比例变化或可反映缓解深度的变化和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安刚、邱录贵团队依托于中国首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首次探究骨髓残存NPC在MM不同疾病阶段的临床价值,并提出以NPC为基础的MRD动态分层新体系。相关研究发表于Leukemia。
据悉,该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多发性骨髓瘤(NICHE-MM)子队列中的1363例MM患者和近5000份序贯骨髓流式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初诊或复发时骨髓中较高的正常浆细胞比例(≥5%),常与相对惰性的临床特征相关,并提示良好预后;在MRD阴性节点,骨髓中较高的正常浆细胞比例(≥0.22%)常反映免疫重建并提示更优的临床结局;而在MRD阳性节点,相较于残留肿瘤浆细胞水平,根据NPC占比(<50%、50%-90%、≥90%)评估缓解深度更为精准有效。同时,基于NPC占比变化所构建的动态MRD分层体系,可实现更加精准的预后分层并指导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证实了骨髓残存正常浆细胞不仅是MM危险分层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同样可在骨髓瘤MRD再分层和动态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4-02366-9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