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团队获2022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6-8] [发布人:邵玉倩] [阅读次数:] [返回]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团队获2022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亚平领衔的科研项目“提高难溶性药物体内递送效率的制剂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难溶性药物大多在应用时屡遭碰壁,原因在于其既难以制成注射剂,且作为口服药又不易分散、溶解、溶出而被吸收,进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和毒副作用较大。但目前超过40%的市售药物和超过70%的小分子候选新药均难溶于水,因此水溶性差成了许多上市药物的硬伤,也是新药研发时的一大难题。
为此,李亚平团队和齐鲁制药合作,以改变难溶性药物的体内命运为目标,以创新的制剂技术为手段,对难溶性注射抗癌药物、难溶性口服药和难溶性候选新药进行了升级改造,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肿瘤靶向递送方面,李亚平团队以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为载体递送抗肿瘤药物,静脉给药后,包载药物的免疫细胞趋向性地在病灶处聚集,显著提高紫杉醇、DM1等抗癌药的治疗效果。
为提高口服药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李亚平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运输载体,显著增加了黄豆苷元等17个典型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提高了疗效或产生新功效。
李亚平团队还基于候选新药的分子结构、油水分配系数、特定pH下的分布系数等特性,开发了针对性的脂质化增溶及促进渗透的关键技术,解决了22个难溶性候选新药的成药性难题。
“我们相信,未来制剂技术的发展将不断为提升难溶性药物的“综合素质”提供简单且实用的方案。”李亚平说。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
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亚平领衔的科研项目“提高难溶性药物体内递送效率的制剂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难溶性药物大多在应用时屡遭碰壁,原因在于其既难以制成注射剂,且作为口服药又不易分散、溶解、溶出而被吸收,进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和毒副作用较大。但目前超过40%的市售药物和超过70%的小分子候选新药均难溶于水,因此水溶性差成了许多上市药物的硬伤,也是新药研发时的一大难题。
为此,李亚平团队和齐鲁制药合作,以改变难溶性药物的体内命运为目标,以创新的制剂技术为手段,对难溶性注射抗癌药物、难溶性口服药和难溶性候选新药进行了升级改造,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肿瘤靶向递送方面,李亚平团队以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为载体递送抗肿瘤药物,静脉给药后,包载药物的免疫细胞趋向性地在病灶处聚集,显著提高紫杉醇、DM1等抗癌药的治疗效果。
为提高口服药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李亚平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运输载体,显著增加了黄豆苷元等17个典型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提高了疗效或产生新功效。
李亚平团队还基于候选新药的分子结构、油水分配系数、特定pH下的分布系数等特性,开发了针对性的脂质化增溶及促进渗透的关键技术,解决了22个难溶性候选新药的成药性难题。
“我们相信,未来制剂技术的发展将不断为提升难溶性药物的“综合素质”提供简单且实用的方案。”李亚平说。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