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发现基因编辑新切割方式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Shandong Tuopu Biol-Engineering Co.,Ltd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和生命信息等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由于构造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而CRISPR/Cas9技术的问世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一缺点。CRISPR/Cas9系统是细菌和古生菌的一种天然免疫系统。当外源核酸入侵时,Cas9蛋白就会在RNA的介导下定向切割核酸,发挥免疫功能。经过改造后的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因其简单,高效,低廉等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利用。但即便如此,人们对Cas9蛋白的切割机制和切割后的修复机制还知之甚少。
在以往的研究中,以CRISPR/Cas9领域的权威杜德娜(Doudna)和夏庞蒂埃(Charpentier)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Cas9只能在PAM位点上游3碱基处切割DNA双链产生平末端,并把在体外切割实验中观察到的长短不一的切割产物解释为Cas9的核酸外切酶活性。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as9蛋白存在切割产生粘性末端的活性。
虽然Cas9在PAM位点上游4碱基处切割产生粘性末端的活性已经得到了承认,但对于Cas9是否存在其他的切割活性仍然存在争议。
围绕这一问题,吴强课题组致远荣誉计划2019级博士生石欣和博士后寿佳利用一对sgRNA对DNA片段进行编辑,并对重排接口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仅单碱基的插入存在着规律,两碱基甚至三碱基的插入也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规律且这种插入可以精准预测:它们由PAM位点上游-4,-5,-6位碱基所决定。这种规律性的两碱基,三碱基的插入暗示SpCas9存在着PAM位点上游-5,-6位切割的活性,这种新的发现作为一种补充,不仅扩大了人们对于SpCas9切割活性的认知,还从另一侧面验证了Cas9的在PAM位点上游4碱基处切割的活性。至此,吴强课题组修改了现有的模型,并提出了新的切割连接模型。
为了进一步直观地验证这种新的切割活性,石欣和寿佳还进行了体外切割实验并对切割产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互补链,Cas9切割后产生了不同长度的突出末端的切割产物,即产生了一个碱基,两个碱基,三个碱基的5’突出末端。而对于互补链,切割产物长度一致。这一体外实验不仅更直观地表明Cas9在非互补链PAM位点上游-4,-5,-6位的切割活性,还对互补链的切割只发生在PAM位点上游3碱基处进行了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第一次在体外切割实验中直观地证实了Cas9的产生粘性末端的切割活性。
总之,该研究首次证明了Cas9在非互补链PAM位点上游-5,-6的切割活性,并否定了此前认为的不同长度的切割产物是由于Cas9存在外切酶活性所致这一假设。不仅如此,该项研究还为精确可控的两碱基、三碱基的基因编辑奠定了基础,并为人类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方向。在基因编辑如火如荼的今天,使用单个sgRNA切割造成基因失活早就成为常态,但利用一对sgRNA对DNA大片段进行编辑,并将其用于基因组元件及染色质三维结构方面的研究还并未成熟。可以预见,该研究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还有望推动对精确基因编辑及细胞修复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理解。